顶点小说 > 大圹圩农场十二年 > 五十五,京剧张大爷及农场改成建设兵团(之三)

五十五,京剧张大爷及农场改成建设兵团(之三)


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,日子过得飞快。眼看假期已到,我只能与亲友告别,随即转回天长县大圹圩农场。

        回到王台孜,得知场里新近各队都分来一大批知识青年,有蚌埠的、淮南的、合肥的,还有上海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也知道原先传闻大圹农场要改建成生产建设兵团的事,将成为事实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二日,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发出《关于筹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的通知》。

        通知指出: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以省属二十八个国营农场和三个个林场为基础,按照军事编制组成,兵团各级干部由军队和地方干部共同组成。下辖四个师,十八个团九个独立营(后增加到十一个独立营),计有二十三个团属营、三百二十五个连队。

        师部和团机关设三部九科(股),团以下为营、连、排、班。组建时,先后调进两千八百多名现役军官担任连以上主管领导和团、营以上机关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农场原来的地方干部,无论原先担任什么职务,则现在只能担任相应副职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安徽省国营大圹圩农场,现在摇身一变,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。

        原场党委书记岳中林担任了副团长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部分有“问题”的农场干部,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役军人来了以后,大刀阔斧采用军事管理加政治高压的手段,整顿纪律,恢复生产。在很短时间内,纠正了大圹圩农场长达两年多工人不上班的无政府主义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些现役军人,比起地方干部,毫无地方工作和生产经验,管理生产、调节调度工作的能力极差。他们只会“压”字当头,除了蛮横还是蛮横。面对我们这些能文能武的老知青,和才来的新知青,他们头疼我们烦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久,地方干部也与军队干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。外行领导内行的不良后果,逐渐显露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台孜葛队长,被“解放”后干脆称病,拒绝任职。

       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,加上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的矛盾,形成了新的错综复杂的交叉矛盾。军队干部不知反省,不思改进,不愿向地方干部学习。而是为加强自己一方的力量,调来一批退伍战士担任基层班排长,企图以权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退伍战士,大部分人没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,很多人头脑简单,语言粗暴,致使干群矛盾更加激化。

        为弱化和分解老知青的团队精神,军队干部将各队一些有威信的老工人、老知青调离原单位,安排他们到不熟悉或在派性斗争中对立面人多势大的连队工作,明显是想孤立、打击这些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则想做个闲云野鹤也做不成。

        虽我已经打算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专读圣贤书”,别人却将我视为他们潜在的威胁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在二连人熟地熟,占尽地利人和,他们不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军队领导们经过深思熟虑,突然下调令将我调离王台孜队,即现在的二连,把我调到“保孙派”大本营三连,即原来的三队。

        三连的人,几乎是清一色的“保孙派”。军人们要利用派性斗争中“保孙派”和“保岳派”结下的宿怨,打击我,将我孤立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明白,这不仅是有意孤立、为难我,实际上是在政治上对我的不信任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王台孜队除了我,调到三连的还有老大卢新民、裔师傅两口子,团支部书记孔德兰两口子,以及孟先生和其他数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教授则被调到八连。


  https://www.lvsewx.com/books/12249/12249350/24896312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lvsewx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vse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