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 > 大周守藏史 > 第232章 天欲灭楚人道可欺

第232章 天欲灭楚人道可欺


第232章  天欲灭楚人道可欺

        天子代天问楚国之罪。

        此言符合《周礼》,但是天是何?

        寻常人能与天对答否?

        其中变数之多,皆由天子所掌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楚人默默期许,今载平安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楚君心中清楚,天子是在等时间,至于等什么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轰隆隆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春去秋来,风允在安地安山之上,潜行编撰《列国》,其安人多护卫,在山中搭建了临时的学宫,似乎是将典籍宫搬到了此山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电闪雷鸣,大雨又临,今年的雨水丰沛,楚地怕是又有小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成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端坐在矮桌之后,桌面上陈放着俩本列国之书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列国·楚》《列国·西南》。

        列国西南,共有夜郎、庸、巴、蜀四国,其中也隐隐提及了周边部族,比如且兰,滇、哀牢,古莽等不被人熟知的部落之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不曾在西南行策,却是单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青枝一点,那《列国·西南》化作一柄角号,缎带飘扬,如风声不绝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上,纹路如水,又似风,又似雪,又似暖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曾与西南承诺,若有机会,可寻以同存而繁荣之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暗思,却明白,春秋战国时,西南之地不如版图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对比中原等地,西南之地在文化与经济,甚至是军事上,都不占优势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,还是要往南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此时的人不清楚华夏周遭有多大,但是风允清楚。

        西南之地再往南,为海,无可渡洋之船,纵深不足,不比百越南部纵深,遂此时国策不可往南深入。

        其西南,可往西南再去,从滇国起,入句町原,夺半岛,再南下入群岛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或从滇国向东,入哀牢,穿古莽,进入印地半岛,将昆仑之南,全全掌控,以昆仑之脉为塔,俯瞰为军,环绕则可守住印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,西南方可开阔,而非与内而攻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对这条道路思索许久,此时,西南之国的国力或许敌不过中原,但对外,足矣。

        将此策写下,风允却要向联盟西南诸国,方才有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唯有诸国之间外交不断,行商不绝,开辟通行之道,方才能行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这只是粗略之策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此时,这条道路上,沿途的情况,风允也不知多少,只能如此为策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离华夏路远,人少偏僻之地,越是野兽丛生,其邪祟者,也不在少数,唯有足够的利益,才能让人去开辟此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此策暂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是山风,在风允归来后,就写信让蛮夷带山风来安地,以习书,而明悟自己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要离开楚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将面前的两本书递给山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将这两本书抄录,在安地备份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山风不动,目光望向那一旁的策,似莫名吸引,山风询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个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山风这不行礼仪,直接而言的态度,风允并无不喜。

        笑道:“这是一份未成之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递给山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可以帮我带给夜郎王,以及西南诸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看毕。

        山风诧异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允,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地方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摇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周穆王曾寻西王母,在西极之南隅有遇一国,名古莽之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山海经图中也有多记,这是先贤者所记,其多处不在中原或周遭,可见古莽之外还有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只能这么回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与其内争,不如开辟寰宇,广交贸易,以贸易强大自我,寻中原不可得之宝,反而能逆势而改天道,丰人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只知内耗,不知开拓,终其一生,又能如何。

        山风似懂非懂,点头收起此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伱多久走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去哪?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听着外面轰鸣雨声,低声道:“此时是《周礼》为天,所以我准备去周都看一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世间的国太多了,我终其一生,恐也难走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山风低喃:“周都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不喜欢周都,不过你还会回来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回来?

        “自然会回来。”风允指了指山风收好的策道:“此策是对西南之地的承诺,大雪强令其休战是弥补我挑起不义之战的行为,可大雪凛冬,何曾不是对西南之地的人族,又一次的伤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山风拍拍风允的肩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是最好的办法了,大多数人都没有辱骂你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失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希望如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收起青枝,插入自己的发髻,风允道:“你去寻百里奚先生来,允与其有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不多时,百里奚就来到殿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百里先生,不必多礼,此番多谢先生久留安地,安地方能秩序井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此言出,百里奚紧忙施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何出此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道:“当初与先生有诺,养羊之后,先生可脱奴籍,自去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羊儿怕早已养好,先生却因为安地情况而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百里奚惭愧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,老夫却是迷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去何地,也是心中不知前往何国去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去何国……”风允沉默。

        百里奚会去何国呢?

        秦国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是百里奚自己的命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要去何地?”百里奚询问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笑着将自己要去周都的事情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可,天子与您?”百里奚诧异,天子会善待风允吗?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摇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不准备出仕,只是听说老聃先生周游,如今又归周都,所以准备前去投靠,混一个宾客之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百里奚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,您是知晓的,我当初差点被充当陪嫁奴隶,前往秦国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似有预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听百里奚道:“早先,在风子安地时,就有人告知,秦嬴大夫在找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地封疆大夫,怎么会找一个奴隶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夫只认有些才能名声,虽是败国之奴,但也不愿为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秦嬴大夫的举动,随着老夫在安地为政,越发亲和,老夫沾了风子之光,若是去秦嬴之地,或许能为一地之重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百里奚是小看了自己,也小看了风允安地的名声。

        百里奚在安地主政治,虽说不张扬,但是对安地有打听的,都清楚他是何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是去何国,恐都能受到任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去秦嬴之地,百里奚或许就是看中了这“之地”二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夫今闻风子欲往周都,面对自己所恶之地,以此寻道,感慨非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此时也明悟自身之所,我本就要前往秦嬴为奴,此番去为臣,才是真正洗去奴隶之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待老夫为秦嬴之地夺一封国之号,即可正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百里奚已经六十近七,可谓高寿,此时却豪迈不已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一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百年先生心中有决策,就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路并非一开始就是对的,随着一次次的抉择,攀险,方能成为对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人相视而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此番北上,就与先生一同吧。”风允决定,而百里奚也有预料风允要离开安地,也不惊讶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一次为安地安排后续,将策写好,让百里奚下去安排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也无多行李,正收拾之时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却听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轰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水声阵阵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!

        许久之前的记忆被勾起,这好似在百越时,那轰鸣之声,但此时却更加猛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何处之水?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匆匆而出,却见天一片昏沉,雷声阵阵,往北方远望,却见山岳之间,滔天巨浪汹涌澎湃,席卷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,大水,怎会突有如此大水!”百里奚慌忙,其身后不少的安地之人都在慌张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般大水,这安山都会被淹没。

        望气之术!

        风允观气,顺着天而寻其源头踪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谷国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,一股莫名之力,遮掩了那片天空,无人可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谷国怕是已经淹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而神农盆地,怕也受此灾害!

        “什么!”众人惊呼。

        谷国可就在安地之上,不远啊!

        “呆在安山之上,寻大树绑住自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召之九尾,奔腾而出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目视安地最为核心的宫室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石鼎!

        安地气运,皆汇于当初在安地祭祖时所用的石鼎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气运涌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巢!”

        巢咒,庇护人族!

        一道无形之力,护卫安山,四周的风雨都被这股力量所隔绝,安山之上的众人安宁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见,风允乘着九尾,踏冶而往北,似往洪水之处而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风子!”

        安山之上,安人大呼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般滔天之水,就是在安地之上,也可远望那高耸之浪,如何是人力能敌啊!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鄾国!

        神农盆地之西南角,也是神农盆地最为低洼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,天子以后稷农神为由,带着诸位诸侯,前往曾国祭祀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诸侯军队,包括天子之师,全全在鄾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轰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啊,救命啊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洪水无情,不管是何人,皆被此洪水所淹没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来时,其大半都被洪水卷入,即将冲下荆楚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召之禹祖!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本命之器,禹鼎飞出。

        大禹之相手持禹鼎,见这景象,原本呆滞无神之态,也惊呼而起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高望天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是人族的道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似乎对视上某一层天中的大禹之道,四周属于大禹的道韵纷纷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族为难,先辈虽不再,但汤姆留下的精神永存人道,此刻得其首肯,风允召之大禹之魂,以镇滔天之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镇!”大禹怒起,掷鼎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四周之人皆以为大禹重生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骑着九尾,高居在山岳。

        冶鸟不断从其身后飞出,每一冶鸟,都能咬住落水之人的衣襟,将其救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何人所做,能蒙蔽世间所有人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怒火中烧,目视寰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得其利者,必有可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此番大水最终的目标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楚…如无阻挡,此水必定淹没荆楚大半,短暂重现云梦大泽,灭楚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般大的水,不可能凭空出现,必定是提前蓄力,方有此威势。

        结合其早先天子所言,问天楚罪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    又看向那漂洋在洪水中的天子旗帜,风允目似静,却心怒不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周幽王之名,却是低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嗡!”楚国国运升起,似成一巨人,来堵截洪水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守在荆门的昭阳,早已飞奔而开,武相之威天地震撼,那禺强之相,冰封弥漫之流。

        昭阳以虎符,借楚国气运,那冰寒之气越发浓郁,冰封之态,似要与汉水对抗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汉水有灵,岂会任昭阳为之。

        就闻楚君之声,以气运为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楚国气运,助之昭阳!”

        楚国天地动,一时间,汉水之势都颤抖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其后,洪水汹涌,即使以冰封为阻,又如何能拦住?

        鄾国如今已被淹没,就是风允的近圣之力下,也只能召之数十万冶鸟搭救庶民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那些甲兵,多是有体力之人,只能在帝禹之相压制水势之下,奋力逃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巢!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见楚国,高呼一声,似召有巢祖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各地之人闻风允之声,似有所感,毅然随风允呼唤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巢!”

        鄾国人!

        谷国人!

        邓国人!

        安地人!

        楚国人!

        随着风允的指引,对道天呼唤。

        有巢?

        入道道天,有巢祖之声闯荡,却不见其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何为国乎?”

        在洪水之下,诸国气运绵延而来,飞往风允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风允明白。

        以诸国气运施巢咒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国君主有感,纷纷首肯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随着水势蔓延,那些闻声却还未遭难的国家,也纷纷应声。

        人道之情,国为护人,此时不可无!

        远在随地曾国的诸侯们都纷纷令声,让国之气运助力风子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南申国也在神农盆地内,此时祭祀内心不喜风允,其君主也急忙让气运助风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曾国,黄国,鄂国,百越,邗国,皆行人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当抉择来到天子时,天子紧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欲灭楚,何辜之有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人道虽大,可能大过天乎?”

        天子不行人道,以天掩诸侯之口,又以《周礼》之枷锁,截断诸国助楚!

        “天子?”邗君感觉到助风允的气运一断,惊呼不已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欲灭楚,尔等欲逆天?”

        逆天?

        诸国皆以天而建国,如何逆天而行?

        “诸国之顺势,在楚灭之后,按损而补之,寡人亦然!”

        啊?

        天子竟然将伐楚的利益全全放出,岂不是说,此水患下,损失越大的国家,越能得利?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能决定一国气运的君主们,不管是基于天子威慑,还是内心贪婪,都默默停下了气运之助。

        利益与《周礼》之下,他们也迟疑。

        楚国的瓜分,可还能否弥补损失,如何在其中牟利?

        一些心中有人道的君主见此情景,却势单力薄,只能无奈而低首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能祈愿风允,能治此水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此水之大,真的能救吗?

        远在山岳之上的风允,有所感,也只能叹息一声。

        人道衰之,人何强之?

        “有巢后,以护民之心为国也!”

        风允不指望这些国运相助,只望各国之民心中的人道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德,在民之心胸,不曾因天地变幻而绝迹!”

        民之气运!

        正如在禹越时,风允不求国运,而已民心治水一般。此时越过君主,以民之意愿为运。

        成大势,而治水!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
  https://www.lvsewx.com/books/47999/47999896/100923629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lvsewx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vsewx.com